人参与 | 时间:2024-11-16 22:54:34
- 本报记者 张英英 吴可仲 北京报道在奔赴碳中和的独角兽道路上,光伏IPO潮此起彼伏
。硅片高景6月初,崛起绩神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景太阳能”)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太阳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 。否持高景太阳能发展速度惊人
,独角兽成立不足4年,硅片高景营业收入便从8.91万元增长至175.70亿元,崛起绩神利润也由负值增长至18.21亿元
。太阳并且,否持其硅片产能规模迅速进入全球前十,独角兽成功跻身“福布斯中国2022年新晋独角兽”榜单。硅片高景在高景太阳能快速崛起的崛起绩神背后 ,离不开行业资深团队
、太阳地方国资、否持IDG等明星资本的“强强联合”。不过 ,自2023年以来 ,随着光伏各个环节产能释放,阶段性过剩风险加剧,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价格加速坍塌,这也增加了企业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 ,自4月中旬至今,光伏硅片价格大幅下跌 ,已经呈现腰斩行情。对此,6月20日 ,高景太阳能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正处于静默期,信息以招股书披露为准。”SMM光伏分析师史真伟向记者表示
,目前光伏硅片价格基本处于横盘状态,预计今年接下来不会有太大涨跌变动。在后续的光伏硅片市场格局中
,纵向一体化企业的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
。 三方联手 招股书显示 ,2019年7月 ,华发科技成立高景有限(即高景太阳能前身)。前者由珠海华发集团控股,实际控制人为珠海市国资委
。在成立逾1年后的2020年12月,围绕高景太阳能股权变动出现了一系列的辗转腾挪 。当月,华发科技将其持有的高景有限100%股权以0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珠海天雁及珠海珠联。自此,珠海天雁变为高景太阳能的控股股东
,实际控制人为徐志群及其儿子徐自寒。同月,天津和谐、高景有限 、珠海天雁
、珠海珠联及徐志群签订增资协议和股东协议
。紧接着
,2021年1月,Creaunity Investment Limited、华金三号
、华金九号与高景有限、珠海天雁、珠海珠联及徐志群签订增资协议,并共同签署了股东协议。天眼查显示,天津和谐是IDG资本旗下的管理基金,华金三号和华金九号均为珠海华发集团旗下华金资本的管理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
,徐志群是一个关键性人物 。他出生于1967年
,是半导体和光伏行业的一名“老兵”。在创业之前,徐志群曾于200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晶科系”的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任职副总裁
。从徐志群的离职时间推测,他与珠海华发集团、IDG资本 、高景太阳能的结合,可以说是无缝衔接。记者注意到
,除了徐志群,现高景太阳能董事、副总经理付明全,副总经理汪奇,生产总监毕喜行,研发经理马腾飞等技术和管理人员都曾在“晶科系”任职。作为专业化的光伏硅片企业 ,高景太阳能在徐志群接手前发展速度较慢。依据招股书,2020年,高景太阳能仍在硅片产能规划阶段
,当年业务收入只是通过与客户上饶市宏阳科技销售硅料,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记者梳理材料发现,2020年12月10日,高景太阳能宣布与珠海市签署总投资170亿元的50GW单晶硅片项目投资协议,并于2021年1月开工;2021年2月,高景太阳能又宣布与西宁市签署总投资180亿元的50GW单晶硅棒项目投资协议,并于2021年3月开工;2022年9月,四川高景50GW单晶硅棒及30GW单晶硅片项目开工……可以说,高景太阳能从2021年起才真正走上运转轨道,但动作迅速 。招股书显示,高景太阳能到2021年末已经形成15GW单晶硅片产能
,产能排名在行业并列第七
。2022年年末
,公司已建成30GW的单晶硅棒和单晶硅片产能,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
。目前 ,公司正冲刺光伏硅片第一梯队。随着产能快速释放,高景太阳能业绩获得跨越式发展 。2020~2022年
,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91万元、24.91亿元和175.70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113.63万元、1.08亿元和18.21亿元。显然,仅3年时间 ,一个由行业资深团队、地方国资、明星资本共同搭建的光伏新秀已然崛起。 链接上下游 在多方联手合作下,高景太阳能很快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当然,这与公司链接上下游、全方位布局的战略密不可分。2020~2022年 ,高景太阳能的客户及供应商相对集中,前五大客户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6.49%~100% ,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当期经营性采购总额比例为72.66%~100%。其中,在前五大客户中,通威股份(600438.SH)、爱旭股份(600732.SH)
、润阳股份向高景太阳能销售硅片及方棒、受托加工服务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比重居于前三,2022年分别为22.66%、21.48%和12.75%。值得一提的是 ,2021年 ,得益于“优质”客户爱旭股份的助力 ,高景太阳能的硅片业务崛起。爱旭股份是高景太阳能的股东,而且与高景太阳能一样都得到了珠海华发集团和IDG资本的投资
。2017年 ,珠海华发集团通过旗下投资平台出资1.7亿元
,与IDG资本共同投资了爱旭股份。招股书显示 ,2021年,高景太阳能来自于爱旭股份的硅片 、受托加工服务的销售额达12.18亿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8.9%。相比客户的重要性,在原材料多晶硅供应偏紧的2021年和2022年,保障原材料供应同样关系生存。其间 ,高景太阳能与主要多晶硅供应商通过签订“锁量不锁价”的长单合同,锁定了大全能源(688303.SH)、新特能源(1799.HK)、通威股份、青海丽豪 、亚洲硅业等多晶硅厂商的产能。在前五大多晶硅供应商中,大全能源
、新特能源、通威股份和中能硅业向高景太阳能销售多晶硅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比重最高,2022年占比分别为24.27%
、21.64% 、17.02%和6.42%。其中,新特能源作为持股高景太阳能股份的多晶硅供应商,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第一和第二硅料供应商
。作为行业新入局者 ,青海丽豪同样是IDG资本、珠海华发集团
、爱旭股份的参投多晶硅企业 。从投资角度来看,IDG资本链接起了多晶硅企业青海丽豪
、硅片企业高景太阳能和电池企业爱旭股份
,并助力三者实现产业链协同。毫无疑问,高景太阳能的发展与资本密不可分 。IPO前夕
,高景太阳能还得到了顶尖投资人的多维度、深层次赋能
。2022年4月,高景太阳能宣布完成16亿元A轮融资
。数月后,高景太阳能又完成了超25亿元的B轮融资。 高增长能否持续? 过去3年,碳中和浪潮汹涌,吸引了资本大量涌入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加速扩产。高景太阳能正是抢占了光伏黄金赛道的“浪花”之一
。不可忽视的是
,光伏硅片细分市场的竞争越发“内卷” 。数据显示
,2022年年末,中国内地硅片产能约为650.3GW,占全球硅片产能的97.9%
,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其中
,全球规模前十的硅片企业主要来自中国,总产能达到552.5GW,约占全球产能的83.2%。在硅片环节 ,目前行业以隆基绿能(601012.SH)和TCL中环(002129.SZ)第一梯队企业为首,产业形成了相对集中的格局。截至2022年年末,隆基绿能拥有133GW单晶硅片产能,TCL中环拥有140GW单晶硅片产能,合计273GW 。据记者粗略估算,该产能已经占据了2022年前十大硅片企业产能的50%左右 。但是
,光伏硅片企业的扩产脚步并未停下。记者注意到 ,隆基绿能和TCL中环两大硅片龙头都在扩产,如TCL中环预计2023年将达180GW。与隆基绿能一样
,同为垂直一体化模式的晶澳科技(002459.SZ) 、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688599.SH)也在扩充产能
。到2023年,晶科能源 、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的单晶硅片产能分别将达到75GW、50GW和72GW左右。此外
,产能规模靠后的美科股份、京运通(601908.SH)以及近三年崛起的双良节能(600481.SH)、弘元绿能(603185.SH)等硅片新势力也在继续扩产。比如 ,截至2022年年末
,双良节能的硅片产能已实现40GW
,但其仍在扩产
。相比之下,按照高景太阳能的三大基地产能规划,未来公司硅片产能将达80GW。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表示,“2022年第二梯队企业发展迅速,快速缩小与第一梯队的差异,甚至在产能排名上出现越级。”事实上
,高景太阳能正是产能跳级的企业代表 。值得警惕的是 ,产能阶段性过剩风险已然显现。InfoLink Consulting预计,若是依照扩产计划,整体供应链在2023年都将处于产能过剩的情形 ,各环节2023年底的总产能都将超过800GW。记者注意到
,当下阶段性供应过剩已经带动了光伏产业链价格下跌。自2023年4月中旬以来
,单晶硅片价格跌势明显
。数据显示
,6月中旬
,M10和G12尺寸硅片均价为每片3.05元和4.65元左右
。对比4月上旬M10和G12硅片每片均价6.45元和8.2元 ,显然价格已经腰斩。InfoLink Consulting在6月8日分析称,“展望后势,当前减产幅度仍不足以消化庞大的库存水位
,同时尽管硅片价格走势已经回归自身的供需关系,硅料价格的急剧跌价也让硅片厂家被迫受到部分让价。当前硅片厂持续以双经销 、代工的方式将硅片换成电池片 ,然而仍然难解当前的供应过剩 。若厂家减产幅度维持,预期硅片价格走势将难有止尽
。”针对今年的硅片价格趋势
,6月20日,史真伟向记者表示,目前光伏硅片价格已基本处于横盘状态
,预计接下来不会有太大涨跌变动。高景太阳能在招股书中提示 ,“未来,如行业内企业大量扩产,叠加更多资本和企业涌入光伏行业,导致市场新增产能大幅增加,抑或是产能扩张速度阶段性高于下游应用市场增速,将进一步加剧竞争,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叠加上下游扩产周期不同可能导致产能错配
,光伏行业面临阶段性或结构性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市场环境变化风险 ,进而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跌 、公司经营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举报/反馈 顶: 7踩: 27
评论专区